奇迹,这真是奇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信建设 潘小飞简介 奇迹,这真是奇迹!

奇迹,这真是奇迹!

2024-07-14 0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3年,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白俄罗斯矿山机械企业白俄汽车厂(BELAZ)及白俄罗斯国家零部件集团合资公司SOYUZ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吉利(白俄罗斯)汽车有限公司,并计划在明斯克市鲍里索夫新建年产6万辆乘用车生产线。

为早日圆上白俄罗斯人的乘用车生产梦,吉利(白俄罗斯)汽车有限公司决定尽快投产生产线。但选择哪家企业作为该项目的总承包商呢?他们发现,中白两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同一家中国企业——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中信建设总承包的白俄罗斯三条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合同正式生效,中信建设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设备供货、安装、技术服务、调试及性能考核和培训工作,项目土建工作由业主负责。但到了2011年初,项目的土建工作严重拖期,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如期投产,时任中信建设欧亚区副总经理的杨建强,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建议公司,立即将项目的土建工作接转。但当时项目合同的土建子项报价明显偏低,接转过来意味着中信建设的亏损。

杨建强向公司领导汇报,这个项目是中信建设在白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必须一炮打响;项目对中国水泥建材产业的“走出去”意义重大;如果管理得当,土建子项的亏损额可控制在承受范围之内。公司领导同意了杨建强的建议。

中信建设接手项目土建工作之后,三条水泥生产线项目面貌一日千里。2012年上半年,两条生产线经过安装、调试,相继点火投产并顺利验收,创造了中国同类水泥生产线从投产到通过性能考核的新纪录。但克洛厂这条生产线的产能却只有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一。经过分析,业主选定的德国生产的立磨机不太适应当地原料,需要修改相应的技术参数。德国厂家对自己的设备非常有信心,开始不同意作任何修改,杨建强据理力争,最后德国厂家同意按他的方案修改。现场一试,产能立即达标。

不避困难、勇担责任,实施的三条水泥生产线在合同规定工期内达标达产,让白方对中信建设刮目相看,特别是杨建强在当地迅速走红。副总理谢马什科在向德国公司高层介绍杨时,称之为“将德国品牌和克洛厂项目从水里捞出来的人”,对于这一说法,德国公司也是心服口服。

在项目投产仪式上,卢卡申科总统对中信建设领导意味深长地说:“这不是结束!”

从总承包商到股东

白俄罗斯将上马乘用车生产线项目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众多企业跃跃欲试。有家公司盯着该项目已达四年,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就等着项目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但在白市场,印象分特别重要,在此败走麦城的公司不在少数,其结局只能是交完罚款走人,但企业也永远进入白政府合作的黑名单。不幸的是,这家公司因为在白实施的一个项目迟迟不能交工,也被白政府列入了黑名单。

在水泥生产线完工之后,当时负责欧亚区业务的中信建设副总经理陈晓佳力主与白俄罗斯工业设计院合资组建了“中信-白俄工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此时,这家设计公司表示愿意为吉利汽车生产线项目免费提供设计转换服务。中信建设这种为业主免费提供前期服务的作法,又为自己增添了不少的印象分。最终,经中白双方政府商定,决定独家推荐中信建设为吉利(白俄)汽车生产线项目的总承包商。

2015年3月,项目EPC总承包合同在中信建设总部签署,中信建设负责生产线的设计、供货、土建、安装、调试和性能考核及培训工作。

按照合同,15%的项目资金由业主自筹,其余85%资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贷款。但在2015年6月项目正式启动之后,业主自筹部分还有18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按照约定,中信建设完全有理由停工等待资金到位。中信建设董事长陈晓佳为此也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等吧,现场人员与设备在不断产生费用,中国企业在独联体地区建设的首条CKD生产线项目甚至可能因此黄掉;不等吧,作为总承包商的中信建设如何对项目工期负责?一番长考之后,陈晓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以公司入股的方式推动项目的进行。经公司党委会和经理会讨论决定,中信建设同意以入股的方式为业主提供这1800万美元的资金。其中,中信建设入股200多万美元,占股6.2%;另外为项目提供1500多万美元的股东贷款。这既表达了中信建设作为总承包商对该项目如期投产的强烈信心,同时这种投贷结合的方式,将自身利益与业主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也体现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的精髓。

后来的事实证明,中信建设此举的英明:一方面为项目部争取到了宝贵的施工时间,还减省了因停工产生的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因项目早日投产,中信建设也会提前得到股东分红。

你们选择中信绝对没错!

2015年8月,当中信建设人真正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发现非常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

白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时气温很低,有时可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可工作的时间短,经常上午十点半天才亮,下午四点半天就黑了。这给土建施工带来的直接挑战就是混凝土浇筑困难和安全隐患大增。因此,一进入十一月,当地人就不再施工,非要等到来年四月才肯开工。

此时离白俄罗斯的冬天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项目主体结构施工才刚刚展开。而主体结构如果不能在年底前完成,意味着项目后续的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只能往后推迟,这一推迟很有可能就是半年。连一向对中信建设信心十足的副总理谢马什科也坐不住了。他抓住已是中信建设总经理助理、东欧及独联体事业部总经理的杨建强忧心忡忡地问:“杨,我也知道中信建设抢工能力很强,但现在项目进展是不是太慢了?你们能在年底前完成吗?” 杨建强向总理保证:“你们选择中信建设绝对没错,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使这样,总理还是半信半疑。

中信建设人没有怠慢。项目主体结构有焊装车间、涂装车间和总装车间,特别是涂装车间的混凝土现浇体量非常巨大,在国内完成同等规模的涂装车间正常工期也是一年。于是,他们买来了超出计划量30%的脚手架,为项目开创更多的工作面,同时从当地和国内调来翻倍数量的施工工人。

那段时期,杨建强以一月两次的频率往返于中国与白俄罗斯。一到项目部,他即刻穿上劳保服,套上劳保鞋,边巡视边现场解决施工难题。项目部经理潘小飞也以每天至少两万步的强度,盯住现场。现场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也发动起来,大家争抢着干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将这视为一种光荣职责。老天也给力,让他们赶上了一个当地少见的暖冬,中国工人见缝插针地抓住施工的有利时机,加班加点,顽强奋战。

终于,中信建设人在2015年12月31日宣告项目主体结构完工,为项目后续工作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2016年2月初,当副总理谢马什科来到吉利汽车生产线项目慰问春节期间值守项目现场的中国员工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座现代化的厂房已经矗立在他的眼前!

全力加快生产线安装节奏

如果汽车生产线不能按时达标达产,主体结构即便努力赶工再快也是等于零,中信建设上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条生产线的大部分设备都由中国厂家生产,然后运输到白俄罗斯项目现场安装、调试,中间环节非常之多。这其中有一个让所有总承包商都感到棘手的环节:设计转换,就是中国生产的设备必须要让白俄罗斯人使用起来如同自己生产的一样方便。这必须从设备生产的源头做起。

中国厂家必须要能看懂白方的设计图纸才能生产,但白方提供的设计图纸不可能是用中文标注的。这就需要总承包商安排人员将这些俄文图纸翻译成中文,但这些图纸上的专业词汇之多,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此时,“中信-白俄工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出核弹威力,爆发出超强的工作效率和能量。至此,在白市场搏杀的中资企业才恍然大悟,中信建设设立这家公司真实意图所在,不得不佩服中信建设领导的高瞻远瞩!

厂家按设计图纸生产,又该如何保证质量,确保白方的一次性验收合格?为此,中信建设特意请来一家法国监理公司负责对接这些中国设备制造厂家。当时,很多中国生产厂商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有些反感,认为多此一举。但后来大家慢慢地发生改变,先是适应,再是配合,最后主动要求中信建设多派人驻厂。因为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供货过程,同时还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好时机,相当于中信建设免费为大家请来了一家国际培训管理机构。

白俄罗斯为内陆国家。从中国出发的设备大多是海路运抵立陶宛,然后再从立陶宛港口陆路运抵项目现场。这一路下来,差不多要用时50天。中信建设采取工期倒排方式,安排海路运输;对于少量、紧急材料,项目部采用铁路甚至空运加以解决。

正是中信建设种种合理的安排,保证了项目现场设备的随用随取,确保了生产线的安装工作合乎工期。

圆梦时刻

设备安装的结束,项目随之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也意味着项目决战时刻的开启。正当项目三大车间的设备调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中信建设人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现实。

按照白俄罗斯的法律,项目的消防、暖通、铁路三大系统的基础设施必须由当地公司实施。中信建设为以后本土化经营的战略考虑,不仅将这三项施工交由当地公司,同时将天然气系统、车库、食堂、屋顶、地面等辅助设施施工任务也交由当地公司完成。等到当地公司将这些设施完工时,项目已经迎来了白俄罗斯的第二个冬天。

当地冬天过低的气温,不仅让设备调试工作难以进行,同时对设备也会造成损害。因此当务之急是给三大车间供暖。要供暖,必须先通天然气,但天然气系统的审查、审批手续相当繁琐。等拿到天然气审批手续,他们马不停蹄地点火锅炉房,调试热力管线。但此时调试热力管线的风险还是很大:因为在偌大厂区只要一处管线出现大的热汽泄露,就必须停火检修;而一旦停火检查,意味着热力管线中的余水很有可能结冰,这将损坏更多的管线和阀门,从而带来难以相像的工期损失。因此,中信建设人必须保证点火一次成功!他们将管线的温度调整到一个合适的温度后,进行全线仔细查检,发现无一处泄露后才升高了炉温和管压,满足了设备调试的需要。

中信建设领导还非常重视生产线操作工人的培训工作,陈晓佳亲自过问,杨建强直接主抓。仅在2016年,中信建设就为白方培训14000多人次。

2017年6月26日,项目首批20台乘用汽车正式生产下线。谢马什科副总理亲临项目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此次生产全部由白方人员独立操作完成。见到新下线的车辆后,谢马什科忍不住内心的喜悦,要求进行全路况试驾体验,试驾后他对新车的性能大加赞赏。

2017年11月17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和中信建设董事长陈晓佳等共同按下象征吉利白俄CKD生产线正式投产的启动按钮。仪式上,总统卢卡申科动情地说:“中国朋友帮助白俄罗斯建成了汽车制造厂,感谢中国帮我们实现了轿车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